『裝飾是必需之外多餘的東西,它是屬於低俗的人的部份。比例是必需之外多餘的東西,它是屬於教養的人的部份。 』 ..............柯比意 Le Corbusier《走向新建築》
空間量體 Volume , 不知從何時開始被翻譯為中文的“量體”,成為建築中廣泛使用的概念,在建築中『量體』一詞在中文中較多的指涉著體塊的外部性,而多過內部性的概念。而原文 Volume 中所帶有的內部空間容積的語意卻被忽略了,以致於當建築設計在討論量體時被多數人理解為是建築外部量體這件事,而非空間內部量體這件事,但實際上內部空間量這件事才應該是空間創造的主要對象。 量體Volume 應該理解為內部的空間的空的部分的大小、形式,而非由外部看來的形狀,於是量體一詞常使人誤解為建築物外部的大小, 然而這樣的事與空間無關。對於空間設計而言,內部空間量體尺度的思考,在於平面與高度的尺度關係。羅馬的萬神殿直徑43.4米、與高度相同,而形成出一個正圓型內部球體的比例關係。印度知名的月亮井Chand Baori 是一個正方形長30米、深入地底30米深的地下水池,而形成1:1的倒角錐的空間量體比例。這些尺寸決定了一個空間的量體,是空間設計中最本質的一個面向。
與量體對應的元素是尺度scale,相對於量體的絕對,尺度則是相對的,在這個案子中,建築師利用狹窄的走道與巨型空間形成的對比,或是利用細長的立柱,形塑出在巨大量體中的高聳感,因而強化了視覺上高度的感受,而細長柱列的次序又再強化了透視感因而產生量體的深度尺度。尺度是經過對比而形成的空間關係,例如可能在一個相同尺寸的體育場中並不會產生高聳的空間感,是透過尺度決定了其對比的關係,而形成了空間感,歷史上偉大的建築師們深知這個道理,在古典建築中那些細長的立柱,在空間中對比出高聳感,而柱身中的細長刻痕又再次的增加柱子本身的細長尺度,從空間的尺度對比到物件的尺度對比,而形成多重的尺度關係。人類的眼球運作與感知是由這些對比所建立,而非絕對的尺寸,在建築設計中建築師思考的不只是絕對的尺寸而是這些尺度之間的多重關係,在古典建築中建築依循著一套比例模式,而在現代建築當中似乎這些元素已經不再是建築主要的思考,但只要建築的建構依賴著實質的物理物件,這些多重的尺度關係就不會消失,而是在每一個時代中尋找出新材料的尺度關係,從石造建築、鋼造建築到帷幕建築,尺度是建築中的恆久元素。
尺度是建築唯一的文字,而尺度的存在是為了比例,那是建築終極的語言。但比例這件事卻是完全無法則可循,近乎直覺,正如埃及卡夫拉金字塔比之羅馬的塞斯提伍斯金字塔,如何評斷孰勝孰劣?但比例卻是建築最需費心琢磨之處,人們會從尺寸中讀到設計的每一分心意。建築是個定義尺度的過程,而不只是訂出尺寸,而是透過定義尺度,創造出比例與空間,高聳是被相對定義出來的尺度,人無法感受尺寸,但只人能感受到尺度,我們透過尺度、材料、幾何、光影、細節甚至是裝飾,感知到空間,在這些感知元素當中,只有比例與尺度是不沾有時代性的,人類對於建築空間感知的複雜性隨時間演化,只有比例與尺度恆久不變,某種風格或元素往往不消半個世代就會從初問世的驚喜、習常到老氣,每一個世代的人類感受會被時代影響演化,而只有『比例與尺度』是建築中最根本而恆久的空間感知元素,是最具感動力量的元素,從比例出發才能產生出恆久的感受,只有從比例才能生發出建築之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