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目的是在事物被感知時而不是在已知情況下傳遞事物的感覺。藝術技術是使物體“不熟悉”,使形式難以增加感知的難度和時間,因為感知的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的目的,必須加以延長。』.............維克多·史克洛夫斯基 Viktor Shklovsky, 1917, 俄國形式主義藝術家
建築設計與藝術創作最大的創新困境差異在於『陌生化』的困難。建築思考因為極容易落入以既有建築材料及語言的思考窠臼,受限於材料創新須歷經的失敗實驗風險,因而使得建築設計向來容易落入既有成熟材料及語彙的重複抄襲,但陌生感是建築師養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感性經驗,以陌生的線索、材料、幾何、技術、構成,強化感知的過程,創造給觀者一個特殊的空間體驗路徑,去重新理解世界與環境。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一詞是文學理論家維克多 謝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yovsky) 在1917年發表的 <藝術技巧論> (Art as Device) 一書中提出,他視藝術中採用『陌生』作為一種技巧,並且視為是藝術的核心之一,讓觀者得到『非日常』的感知,因而延伸作品的詩意。觀者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會產生出新的感知與刺激,而因為新鮮的刺激而理解出創作的感知。藝術中常使用『陌生化』的技巧來顛覆觀者的感知,例如藉由:挪用(appropriation)、顛覆(subversion)、去脈絡化(de-contextulization)、錯置(misplacement)、意外(accident) 等創造並提出陌生化的觀點。
建築中不常使用陌生化的技巧,但往往都是創新的突破。建築中最常見到陌生化在『幾何』上的應用,運用幾何的變形、接合、旋轉等創造出未見的形式,以原有的材料在幾何上創新。而拜數位設計之進步,人類更有能力去挑戰幾何上的陌生化,而創造出新空間。
另一種陌生化的技巧則運用在『材料』上,創新的材料往往都帶來極大的陌生化,例如應用完全新式的材料,使用意想不到的創新的材料因而帶來的建築創新。也有是在既有材料上追求質感的陌生化,例如創造混凝土的材料表情、鐵件的表面處理等,創作的本質是關於陌生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