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所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也就是城市學家所謂的“Sense of Place”,或可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
『場所精神 Genius Loci』一詞在過去常被誤認為再現本地情懷的場所,但實際上卻應是如何透過一棟建築回答關於這個『場所』是什麼的問題,而不只是關於所在地方的地域性提問。“場所“這個字在英文的直譯是Place,其含義在狹義上的解釋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廣義的解釋為”土地“或”脈絡“。談建築要從”場所“談起,場所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也就是城市學家所謂的“Sense of Place”,進而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場所觀察是建築設計的第一個基本,建築座落在土地上必定連結於周邊,因此對於基地周邊觀察一直是建築訓練的重要一環,大的層面如面對古蹟、公園、地形高差等設計對應,小到基地周邊的路樹、電箱、電桿、車道出入口等,每一個基地周邊細節都會影響到設計,場所的第一層的設計思考是設計上去應對這些物質層次的實際考慮,達成基本的建築機能。場所的第二層思考是關於建築基地與周邊社區關係,特別是公共建築物肩負著公共性,不能只是追求自身機能的滿足而已,應該對於周邊社區環境能創造出更多的連接動線,更多讓社區鄰里可以進入活動休憩的公共空間,一個街角的廣場開放空間或是底層挑空的半戶外平台,透過基地創造出社區的空間關係,而不只是圍牆的鄰接。場所的第三層思考則是關於地方『場所精神』的建立,建築除了物質機能滿足與空間開放之外,建築更是關於精神面向的建構。【地域主義】建立在反【現代主義】而開始發展,但其表面的民族風格樣式淪為符號式皮殼,無法深刻地與土地連結,於是產生了【批判性地域主義】對【地域主義】地反思,意圖建立更深、更具批判性格的建築,而非只是復古情懷的重現。
無論方法是『符號』或是『空間記憶』的擬態,都只是『過去式』的複頌,重要的不是將地域性無批判的直接引入型態,而是在現代建築中重新詮釋出地域特質,【批判性地域主義】本質上應當與本土懷舊情感具有一定程度的『對抗性』,並且有一股要將其現代化的衝動, 並且要思考如何承繼現代建築技術或構造方式應用在新建築當中。『場所精神』的建立絕對不是造出復古情懷的場所,而是透過一棟建築回答關於這個『場所』的未來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提問的是過去,答案卻是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