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史就是與光鬥爭的歷史』……勒 柯比意 Le Corbusier
日光這個自有建築以來就一直是建築的主角,建築中關於日光的故事大概百本書都寫不完。例如如何在美術館中引入日光而不會直射傷害畫作,並且不會使作品因日光過多的色溫差異而失真,即是一個古典命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中圓頂的側向洞窗,即是一個能引入光線卻又能避免光線直射進入室內的偉大發明,在光進入地面之前能讓光在圓頂中漫射混合。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所興建期的拱廊、圓頂,在建築中將光大量的引入內部,一反中世紀建築的幽暗而轉為明亮。而美術館聚集藝術作品供人欣賞的型態,是在1817年由約翰·索恩設計的杜爾維治美術館(Dulwich Picture Gallery)所建立開始的,一開始只是以一般的窗戶引進光線,而到了十九世紀末的美術館建築才開始聚焦在光這件事上。1897年興建在維也納的分離派展覽館(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由約瑟夫·馬里亞·歐爾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興建,採用全頂濾光遮罩的屋頂設計,雙重玻璃屋頂的大面遮罩,大量而均勻的引入日光。雖然當時建築以其分離派獨特的裝飾風格而知名,眾人目光焦點都在那個金色葉片的圓頂上,但在其建築內部所創造出的均勻日光在當時卻是前所未有的大膽設計,給予藝術作品一個明亮卻又均勻無直射的日光空間,算是開啟歐洲現代主義建築中採用漫反射自然光來填補房間的起點。
建築對於光的敏感要求,使得日光狀態的設計也成為了類型建築的主題,對於如何在建築中引入日光,使其均勻地變態並且能加以控制,是所有圖書館、美術館這類需要日光卻又懼怕日光的建築的理想與兩難。路易斯康在金貝爾美術館所設計的間接折光漫射圓頂,除了達成均勻的日光,並創造出神聖且靜謐出奇的氛圍。而在眾多當代美術館的設計當中,一直對於光這件事維持著一貫的關注,一直將光視為是這類建築的基本,便是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在他設計的美國亞特蘭大高美術館擴建案 (High Museum Expansion, Atlanta)中,在屋頂安裝上千隻如同潛望鏡般稱為soffitto的白色碳纖維引光管,將引光管如同向日葵般地向著日光,將光反射引導到展覽空間中,創造出明亮卻均勻的光態。對於這樣的光態,在幾何與角度上進行模擬實驗,尋找出最理想的引光管弧度與與向光角度,讓這個建築內部成為明亮均勻無需依賴人造光源的展示空間。而他在達拉斯設計的納賽爾雕塑中心 (Nasher Sculpture Center),則是以另外一種樣式達成日光的均勻,以一個個小型如碗公大小的網狀光孔,將這些鋁製的網孔懸吊在玻璃天頂的外側,將直射的光線過濾而流瀉下均勻的光亮,而達成適合雕塑藝術高亮度的日光狀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