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取決於秩序、安排、韻律、對稱性、專有性和經濟性。』Architecture depends on Order, Arrangement, Eurythmy, Symmetry, Propriety, and Economy..... 維特魯威 Vitruvius 《建築十書》 [建築的基本原理]
無論是希臘神殿的對稱列柱或是東方木造的次序列木,建築中的韻律一直是因構築的實際需要而產生,進而產生出美感這個副產品,人類並不是因為美感的需要而去創造出韻律,而是因為實際建構的需要而產生進而在其中經驗感覺出美好。韻律這個從古典建築一直到現代主義建築中從沒缺席過的角色,是真實的存在嗎?還是只是被後設詮釋出來而成為人云亦云的詞彙。面對著排列有序的電線桿或整齊的木條圍牆,會因此產生出韻律的美感嗎?答案應該是不會,所以顯然能激發出美的感受的並不是視覺上排列整齊就能產生韻律美感這麼簡單,而這其中有著更複雜的成份在作用著。
提到秩序就不可不提現代建築史中最為重視秩序的建築師路易斯康,現代主義建築中常被提起的建築大師柯比意與路易思康,兩人在建築上最大的差異點大概就是在『韻律』這件事上了,柯比意追求自由的平面與立面,而康則是嚴謹的以秩序作為作品的構成核心,康強烈追求秩序精神來自於他在1950年代以美國學會研究員的身份,這期間在羅馬研究調查古建築的結果,他在回美國之後便出現幾個以十字配置作為構成秩序的作品,如特倫頓浴場(Trenton Bath)、Adler House、Fleisher House、Goldenburg House,而他最為人知的金貝爾美術館或是沙克中心都是以秩序作為配置核心,建構出建築中的秩序感,康的建築呈現出秩序所包含的穩定、靜謐、甚至是神性的特質,無論是東方木構禪寺或是古羅馬教堂中,在中西宗教建築中呈現的神聖氛圍及神聖感受是藉由秩序、高聳尺度、對稱這三大主要元素所構成,而秩序中所隱現的神聖特性仍一直不滅地存留在現代與當代建築當中,成為一直有效的建築美感的核心因素,而秩序並無法單獨發揮作用,而是與其他因素一起在大腦內產生作用。在建築中的秩序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外表明顯可見的形式秩序,而另一個則是隱藏的秩序,隱藏在平面構成、空間幾何中的秩序性,明序與隱序,有時兩者同時出現在一個建築中,有時只得其一、甚或全無,大多的古典建築是兩者皆俱的建築,大概除了日本傳統『寄数屋』建築是個特例之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