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目的不是去表現事物的外在,而是它內部的本質。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1980年代隨著的地域主義的興起及地景藝術的風潮,而產生出了地景建築。建築以擬態自然地景的方式融入地景之中。地景建築的出現相當程度地是針對後現代主義建築及國際樣式的一種批判及折衷。
開啟地景建築的阿根廷建築師安貝茲(Emilio Ambasz),在他1994年設計的福岡Across 國際館,以綠化山坡的概念將建築形塑出一如同自然山丘的地景,以垂直公園的概念將公園的綠化延伸至建築上,在一個結構中滿足了公眾對開放綠地及創新的城市綠化模式的這兩種需求,算是開啟了建築對於山與自然的膜拜與想像。而2002年由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設計落成的橫濱國際客船中心,以波浪皺摺的地形由外部延伸至建築內部,將人的移動延伸至各處,波浪的地景滲入建築的內部,而成為一個地景延伸的建築。這個建築打破了內部與外部的兩極對立隔斷關係,進而也延伸出建築上對於連續性與均質空間的多向理解。地景建築最終是外部與內部空間的連續性關係的達成,地景建築不只是外部形式為何的問題,地景建築與其說是將建築做的像是地景,倒應該理解為如何從建築內部延伸出地景,一個關於建築內部地景的連續性特質的幾何創造。
若建築只強調著建築的消失、隱形、變身、擬態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樣做只會使建築自身的主體性消滅。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認為藝術不應是表現、模擬事物的外表。藝術的分類,來自於辨別藝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藝術應「補充」自然所不能做的,藝術應該表達事物的本然,而不是外表的狀況,藝術應該表現出理想典型,意義及和諧。中世紀的迪奧尼西斯(Pseudo-Dionysius),基於神學的立論,認為如果藝術在於模仿,那就理當模仿那不可見的世界,因為它比可見的世界完美,並且永恆。在藝術的思考中,模擬自然必需兼具呈現出本質意義變且創造出那不可見。因此地景建築並非具有思想性的概念,那些仿山擬態都只是樣式的模擬而非創造,建築最終不會只是外形幾何的模仿自然,建築必須如同其他藝術一般超越模仿自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