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欣賞跟最期待的建築是清晰與簡單』......阿爾瓦羅·西薩 Álvaro Siza
自柯比意在1926年就自己的設計案提出『新建築五點』(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這五點所揭櫫的: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部挑空、屋頂花園、橫向長窗的原則,現代主義反向於傳統古典建築的制式美學觀點,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自由』這件事,新建築五點中隱伏著一個共同的『自由』精神,底部挑空自由的突破了承重牆系統的封閉性,屋頂花園自由的突破了傳統美學對於屋頂的視覺象徵,橫向長窗自由的突破了石牆的長高窗限制,從立面到平面、從底部到頂部徹底地釋放了建築的自由。自由的精神貫穿在這五點之中,其中自由平面及自由立面這兩點原則,更是企圖擺脫以『形式』美學主導的建築制約,對抗那些強調對稱、軸線、比例、秩序所構成的建築形式視覺傳統,對抗形式所帶來在立面、平面上的制約。可以說柯比意所揭櫫的現代主義建築本質上是『明確』地反對形式的這件事。現代建築既然站在反對裝飾形式的這一精神上,自然也反對任何因形式而造成的捆綁,無論其是在平面或立面上。
現代主義在此之後的發展,在自由的精神一事上可以說往兩個分歧的方向發展,一個是延續著自由精神而發展出的有機建築(Oragnic Architecture),延續著自由的精神並結合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和諧關係,而創造出因應自然的建築,有機建築一詞來自於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1867年-1959年),在其完成落水山莊這個隨著瀑布地形而建造的建築之後所提出,形式自由的順應著自然的樣貌而生,而沒有先入為主的造型。而另一位有機建築的大師:德國建築師漢斯·夏隆 Hans Scharoun(1893-1972),同樣地延續自由的形式及設計,實踐自由這一現代主義建築原則。在以自由為前提的建築設計中,沒有先入為主的形式,不去將建築套入任何既有的形式軀殼中,完全的以自然、機能、環境條件引導著建築的配置。而另一個與自由分歧的發展方向,則是以幾何為主導的形式追尋,由材料的理性所構成的建築,從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開展出的理性簡潔,約恩·烏戎John Utzon 啟發的幾何建築,到當代的安藤忠雄的原型幾何構成,建築往理性幾何的方向發展,將建築置入先導的幾何創造中,強烈的呈現建築形式的完整性與語法性,但在這樣的強形式的建築當中,建築卻失落了自由。
建築沒有任何既有而先入為主的形式,完全依照著地形、景觀、機能甚至微小的地形變化而自由的配置,在有景觀的地方大方的開口,在需要機能處順從需求,自由的行為機能、自由的行為自然,無需陷入為追求形式完整而產生的掙扎,沒有以先入為主的形式主導著設計,弱化了形式在建築中的重要性,才能達成建築的自由。建築自由的跟隨著自然、光影、角落而形成,建築因而得以自由,弱化形式並不以自然為強奪,將建築還給了自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