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形式』是指: 出於我們自己的節奏,超越純粹幾何學的演算並充滿詩意的永恆形式。』.......柯比意 Le corbusier
《Urbanisme》
流動性是當代建築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字,許多當代建築源於流動性這一概念,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1925~1995) 在他的《褶曲-萊布尼茲與巴洛克》 (Pli—Leibniz et la Baroque) 中,發展出了無限皺摺的巴洛克形上學,原本抽象的形上哲學倒也神奇地到了建築中,就自此開展出了眾人對『皺摺Fold』一詞的無限想像,這個建築動詞,激發產生出的設計演變一時成為風尚。流動性一詞從數位建築發展以來可以說是數位建築概念中最常出現的第一關鍵字,無論是從塑形軟體或是參數設計軟體,以微積分式的數學立體模式因而必然地發展出流動、曲線、漸變的形式,源自於生產軟體的內化基因,而使得同一世代的數位建築帶著幾乎相同『流動』的特徵。於是流動在當代成了一個形式的時代式樣。未來的建築無論如何大概都會受到軟體的影響而充滿著流動感,況且這樣的設計在紙上又是最容易創造形式特色而容易勝出的了。可以想見未來的世界,勢必會出現更多流動雕塑的建築,而數位程式中流動與液態建築的極度自相似性,只能以介入不同的課題而創造出的形式差異,嘗試著液態流動建築的多元樣貌。
液態與流動除了實際物理狀態之外,提供的形上啟示,也大大的影響著當代的建築,流動性一詞在日本新建築的光譜中也幾乎成為時代共同的關鍵字,以至於在dA夯建築專書06期中,以『流動性FLUIDITY』作為全書主題來探索流動性。在當代建築的流動性概念探索上,分走了兩條極端的路線,一個是朝向創造出極端複雜的動線所帶來的流動性,一個則是朝向了以無造有、認為只有空無才能創造出自主的流動性,一端極度複雜而一端極度簡單,都是流動性上不同狀態的詮釋,而成為當代建築重要的思考關鍵字。流動性的主要觀點在於打破傳統一般建築中的隔斷模式,改變建築內外空間界定或是內部空間的分離,而創造出流動的無礙空間,以連續性的牆、樓板、屋頂創造出介質之流動性。有別於傳統建築的僵固,建築中的流動性以一個特別的狀態存在,並非任何連續空間中都會有著流動性的特質,空間中的連續自由地移動與流動性是兩種近似又分離的觀點。而因為流動性這種曖昧與兩極,而使『流動性FLUIDITY』成為當代建築思考的重要起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