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如何能將東方的哲學觀以空間的方式述說建築。老莊思想中的無為、自然、曲拙、藏隱之道與建築之美的關聯為何。
無為:『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無為也而尊,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 天道篇。莊子認為「無為」是美的本質,他提倡無為精神,反對人為造作的藝術形式,而只有達到素樸無為、虛靜恬淡,才能達到物我合一的自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老子的思想也強調,那些過多的、人造的、感官的,都是令人昏聵而至終不得為美,只有接近無的美,才能達到大道之美的境界。
自然:『希言自然』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老子認為萬物自然中隱含著真理,是最美的藝術。自然在建築設計中一直佔有著重要的思考位置,不只是造園造景而是自然精神的呈現,東方建築以自然為中心思想的設計觀,空間圍繞著自然而存在,無論是合院建築以庭為中心或是園林建築以池為中心,東方傳統空間皆是以自然為中心的空間觀,而次第開展衍生建築。
曲拙:『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進若退』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在東方的哲學中有著接受不完美和無常的精神底蘊,對於事物皆存有著相對的觀點,而能接受不完美、無常、不完整的事實,進而欣賞事物不完整中的殘缺之美,在東方園林建築中洞石則以缺為美,越是凹陷殘缺地越厲害的洞石就越被文人珍藏。在園林建築中更是以缺為美而表達出這樣的侘寂精神,而與禪宗精神一同流傳到日本而衍生出更純粹的侘寂美學(Wabi sabi)。傳統建築以拙樸為美,欣賞無常與古奇希,這與現代建築所追求的新穎光滑恰有著截然不同的精神。
藏隱:『大隱隱朝市,小隱隱藪澤』晉 王康琚《反招隱》,中國道家思想中有著歸隱山林修行、遠離塵世喧囂乃為至道的思想,而歷史更不乏歸隱山林的故事。而或許因為中國久經動亂,而為了安全的緣故,於是為了大隱於市不露其鋒,而使得中國家宅建築更是深暗『藏隱』之道,城市中百姓與高官巨賈隱於齊一的牆後而各自庭院深深不知處,藏隱在牆後的一方天地之間,而因為合院的內聚性,使得傳統建築空間有了高度的內向性格,建築也不以外顯的形式張揚而隱匿在牆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