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雅克 德希達的說法,當處理經典敘述結構時,最好進行文本解讀,任何建築的解構「deconstruction」都需要某類原型建構「construction」的存在,而進行主題的變形與顛覆。較常見的誤繆是忽略了要去解構的文本對象,將解構主義視為是一種形式操作的手法去理解,轉而形成為一種自由形式的堆疊與變形,而失去了藉由對立拆解既有結構對象而產生出的場所存在辯證關係。常與解構主義相提並論的二十世紀初期俄羅斯構成主義。
深刻影響解構主義的二十世紀初期俄羅斯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緣起於歌頌機械與建築的工業構建形式,通過純粹的紀念碑形式,創造新內容與新形式。1930年 雅科夫·切爾尼科夫(Yakov Chernikhov)在《建築奇幻》一書中的101幅想象圖,啟發及影響了後續的解構主義,先鋒派建築師埃爾·利西茨基在1924年的「雲吊架」(Wolkenbügel)中,把建築工地、棚架、起重機等臨時性與過渡性的外貌,將臨時成為永久,變成可以居住的地方,建築的精神在於反向的顛覆關於建築中永恆與固定的觀念。而「雲吊架」這個案子也影響了後來在1970年由倫佐·皮亞諾及理查·羅傑斯設計的巴黎龐畢度中心,外露的管線解構了當時建築的美學,令建築界天翻地覆,因而產生了時代意義,但可惜的是人們只看見外表的形式,到後來竟演變成與其批判精神完全對立而精雕細琢的高科技HighTech建築風潮,形式成為了潮流風格。
1988年在紐約MOMA的解構主義建築展,將近五十年後才開始敢大膽地分離了建築的層的概念,各層的平面各自發展分離,平面與樓梯動線各自分離,屋頂與屋體各自分離。解構主義以整體的碎化幾何達成解構,建築間的關係錯位、偏位、自由、混亂,解構建築中樓層、屋頂、牆璧、結構、外觀的傳統對位關係。解構主義的努力在於挑戰及釋放現代主義中『形隨機能』、『結構表現』、『真實構築』的束縛及思想規範。設計上便不再需要將機能塞在一個垂直性量體內,而是各別樓層機能的堆疊,各別動線的堆疊,而不在意建築外觀樣式。
自由與規律是建築中一直存在而矛盾的永恆命題。自由,這個幾乎是這十年來建築界創作上最重要的關鍵字之一,但只要建築自由任意排列就會達成建築的自由嗎?有些時候我們很會看見一些無緣由的自由排列,當那個自由與機能、活動的原理無關時,建築會因為機能、自身命題與甚至基地而具有獨特性,建築要基於這些獨特性來找出自身的規律性,繼而建構出在規律性上的自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