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正確地看,不僅擁有真,也擁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不像繪畫或音樂那般,有著富麗堂皇的修飾,然而這是極其純淨的美,只有這個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出最嚴格的完美。』...........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數學家
幾何可以說是建築之母,幾何的重要性在建築中佔據了關鍵性的創造位置,而幾何創作的根源則是關於數學這件事。如果柯比意時空跳耀來到現在的世界看到現代的建築,是不是會後悔當初不應該提出Domino House 平版樓層方盒子的這個構想,自此人類似乎失去了創造幾何空間的能力,而進入了平面思考設計的胡同,大量的製作出方盒子般的建築。即使是在中世紀的古典建築,建築師藉由圓拱及飛扶壁的基本力學構造,即能一再的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巨大量體與特殊幾何的建築。建築中有相當多的元素,如光、自然、動線、材料、構築、地方、時間、歷史......等,然而在這麼多元素當中,建築的最根本可以說是在於空間的創作。義大利有機建築學派理論家塞維(Bruno Zevi)在《建築空間論》(Architechure as space)一書中強調:『空間才是建築的本質』,在書中作者抨擊了採用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的評價方法來品評建築的現象,強調空間是建築的主角。而空間既是建築創作的根本,那麼空間創作的根本便是幾何了。
1910年代起始的前衛藝術運動中有一系列的建築實驗來自蘇聯,傳奇的俄羅斯建築師 蘇可夫(Vladimir Shukhov)他將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Nikolai Lobachevsky)發展的雙曲幾何學(hyperbolic geometry)應用在新時代的建築造型上。蘇可夫在幾何建築造型上的創作,讓他成為最早應用雙曲幾何的建築師,也是創造斜肋構架(diagrid)薄殼結構和抗拉結構(tensile structure)的先驅。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首次博覽會於1958年在布魯塞爾舉行,柯比意Le Corbusier設計的 Pavillon Philips Building,柯比意以軸線翻轉產生曲面的數學式演算設計量體,雖然這個案子在建築史上的重要性不如1955年的廊香教堂,但却代表了柯比意從廊香教堂如雕刻般的自由曲線的模式轉向尋找建築中更嚴謹的數學線性關係。而同樣在 1957 年由烏戎 Jørn Utzon 獲得競圖首獎的雪梨歌劇院,則是以圓球體上的六片弧面的數學幾何組合而成,創造出了獨特的幾何空間。東海的路思義教堂在1958年,由貝聿銘提出磚砌的圓拱造型構想之後,陳其寬考量台灣多地震,最後決定採用雙曲面的薄殼建築。如同其他1950年代的建築有種追求嚴謹精準的強烈傾向,建築中的幾何創造成為建築中最重要的關鍵,建築師如同幾何學家般專注在創造出獨特的幾何空間,而回頭看當代建築似乎缺少了在幾何創造上的關注,反而將焦點放在幾何這個根本之外的事上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