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廢墟,因為它所留下的不是完整的設計,而是清楚的思想、裸露的結構、事物的精神。』.....安藤忠雄
建築史上有許多歷史廢墟(historical ruin)的地景改造案例,而在對應這樣的歷史廢墟時,其設計的本質究竟為何?近代建築史上最知名的廢墟改造案例,當推義大利建築師卡洛史卡帕 Carlo Scarpa(1906~1978) 在義大利的威洛納(Verona)的 Museo Castelvecchio (1964),史卡帕以多重且低限變化的鐵件,精細的對應歷史廢墟的細部,以精細的比例美感與材料特質來呈現工匠精神,如果以音樂做比喻,史卡帕製造出尊重主旋律的賦格fugue(副調),(賦格是複音音樂的一種創作形式,而非一種曲式),在古典音樂上,巴哈算是創造賦格技巧最成熟的音樂家。史卡帕以創作賦格而非創作主調的態度來設計這個廢墟博物館,因而形成尊重並凸顯出歷史廢墟的精神,因而形成整體環境上如同曲律般的共鳴感。
近代的廢墟改造案,無論是雅典衛城、義大利威洛納、龐貝等,視廢墟本體為主角,以最少介入的模式、採最低限的設計語言及符號性、以製造最少的擾動為目標,歷史廢墟展示的目的至終都是要帶人看見那個時代的歷史。過多的採用設計當時的『時代手法』來介入,可能因而製造出了歷史跨代混種物,在更長時間的時代之後而成為雙史物蹟,各自清晰或是各自模糊。
『我們試圖喚回的,並不是失落的現實本身,而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更大的失落;或者,可以說是一處永遠也抵達不了的烏托邦。...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姚瑞中 《台灣廢墟迷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