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建築無需涵構

『 去他的涵構』 ……雷姆 庫哈斯 Rem Koolhas《XL\L\M\S》

每一個座落在古蹟旁的新建築,無可避免地都要回答如何對應歷史環境這樣的重要問題。當現代主義『國際樣式』興起而導致地方建築文化的消逝,於是興起一股反思的力量而成為『地域主義』,企圖在建築中實踐地域文化特色,來對抗外來並建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一種力量,但其後演化成為將傳統符號套用在建築裝飾上的膚淺現象,於是反思批判地域主義的狹隘而演化成為『批判性地域主義』,批判性地域主義( Critical Regionalism )是一種利用建築物所在的地理文脈 ( Geographical context ),反對現代建築中出現的無身份性( Identity )和無地方感( Placelessness )的理論與態度。『批判性地域主義』著重發揚當地材料與工藝技術,反映地理氣候光線並符合環境生態。

而當新建築物出現在重要的歷史建築周邊時,應以何種姿態去對應的思考?地域主義建築作品,如果只是套用表面視覺性的風土符號元素,便易成為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箭靶。幾個建築史上面向史蹟的重要建築,形塑出了當代面對歷史的設計觀點。看看近代建築史上有許多對應古蹟的著名建築設計,如何產生出新與舊之間的對話與思考:1991年范裘利(Robert Venturi)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國立藝廊增建案,該建築就站立在國家藝廊這樣一棟重要的歷史建物旁,建築師設計上採用漸散的線版以近乎隱身法的方式維持環境的和諧,以『和諧 Harmony 』的思維來對應設計,雖然不料這樣的思維卻被誤讀為『一種建築形式』而產生了全球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悲劇。1989年 貝聿銘在巴黎羅浮宮外的增建案,幾何上以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形式,來對應周邊古典建築,以透明玻璃對應沈重的石材,既具現代性建築特質,幾何上卻又古典。以材料、幾何、與既有產生多重層次的對話關係。 而成為了後續許多古典建築增建案以玻璃量體來對應的範型。1999 年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rster) 在柏林的國會改建案Reichstag,即是相同地以『對比contrast 』思維的建築設計。2002年 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在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則是和諧的另一極端,站在解構主義的浪頭上,大膽的在舊有的建築上插入亂數水晶量體,則以『異化 alien』思維來對應設計。而2006 年 Renzo Piano 在紐約的摩根圖書館 (Morgan Library),細膩的鋼構細節、古典對稱的比例、對應周邊的三棟古典建築,以穩重端莊的『細部構造』思維來和諧回應歷史建物環境,以鋼構對比於石材建築,而創造出既『和諧』與『對比』的雙重語境。慈林新館的設計以瓦片的立體皮層創造出與舊有紅屋瓦的對話,則同樣是採用『細部構造』與『對比』的對話思維。

而另一個極端是完全無視對話是需要的,建築師雷姆 庫哈斯 Rem Koolhas 在大部頭的著作XL\L\M\S 一書中的驚人名言:去他的涵構『Fucking Context』,即高舉了設計既然反映當代的思考而成為時代的表徵,如果沒有做出面向未來的建築,便只是歷史中繼續的滯留與重複而已。『Fucking Context』完全甩開了需要『對話』這件事,徹底擺脫歷史的鬼魅。但建築的複雜與矛盾即在於,我們既需要環境的和諧、又希望創造出未來的建築以反應出時代精神。既希望兼顧過去與未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記憶所繫之處 lieu de mémoire

『我們探究的不是那些具有決定性的事物,而是他們將造成的影響,不是那些被記憶或被紀念的行動慶典,而是他們留下的痕跡。不是為了研究事件本身,而是了解事件如何在時間之流中如何被建構,.....總之,不是死後復活、不是重建、甚至不是再現、而是一種”再記憶“。是記憶不是回憶,是現在對於過去的全盤操作與支配』。 …… 皮耶 諾哈 Pierre Nora 法國歷史學家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émoire》 法國歷史學家 皮耶 諾哈(Pierre Nora)在《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émoire一書中曾述:『我們探究的不是那些具有決定性的事物,而是他們將造成的影響,不是那些被記憶或被紀念的行動慶典,而是他們留下的痕跡。不是為了研究事件本身,而是了解事件如何在時間之流中如何被建構,.....總之,不是死後復活、不是重建、甚至不是再現、而是一種”再記憶“。是記憶不是回憶,是現在對於過去的全盤操作與支配』。 記憶或是再記憶的建築, 雖然會是這些物質實體與非物質效力的總合,但實際上建築在記憶一事上所能做的卻極其困乏,魂縈夢繫關鍵最終還是回到建築中的文學這件事來了,既然是“再記憶”必然會是現下的創造,而非已經過去了的回憶,若建築無法提供再記憶的機制、活動背景或生活場域,創造出給當下人群的意義。當代對於舊有歷史建築不是採靜止保留的古物觀點,而是帶入更多當下活動使其再生利用,但對於建築中的再記憶這件事,關於建築對應文學與歷史的形式上,在再記憶這件事上,仍舊留有一個極大的縫隙。

心性 or 數位

『參數化設計的核心在於,構成建築的元素變得可調節、多樣化、可以相互適應。它們能根據外部環境和內部使用狀態進行靈活調整,與前代建築更為固定、單一的理想範式相比,這是最關鍵的區別。』 .......帕特里克·舒馬赫 Patrik Schumacher   很多建築表面上是數位實際上卻充滿心性,數位是否最終仍會受制於心性或是能獨立地展現出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數學個性,這是一個存在建築中關於數位與心性的矛盾命題。 數位建築在現在並非是什麼新穎的想法,數學上開始對於非線性的探索也早在十六世紀,起始於對於生物上有更多無法以線性解釋的現象探索。而衍生到建築上卻是當電腦繪圖技術發展開始,才能將數學轉換成為可見的形式變化,因此才能具象化的成為建築設計。而數位建築晚至 1980 年才開始發展,在軟體中能操作出面與體的形變,而開啟了非線性在建築上的實踐。 在數位建築的領域中,或許拜軟體之賜,因而發展出了具有液態特質的建築形式,液態、流動、囊體、黏菌、肢節等創造性的形式。而在這些發展中或許可以說分為了兩條與不同數學模式有關的路數,一個是以數學參數為導向的發展,由 Zaha Hadid 的接班人 Patrick Schumacher 所領導的 CODE (Computational Design Research Group) ,以形式語言及軟體開發來解決並實踐複雜的自由建築,在 2012 年出版的《自我生成建築》 (Autopoiesis of Architecture) ,以參數式設計創造出了可實踐的建築,仍沿著數學與幾何的生成邏輯,以規則可拓展曲面、折疊平面、拓墣優化等路線,以數學線性變性的模式生產建築,以單一小的數學模式演化成為一大的建築,或許較為簡單的理解方式是,在一個建築中納入複雜的數學公式,透過參數加以放大縮小的組合模式,而兼顧建造的實際需求。而另一極的發展則是以法蘭克蓋瑞( Frank Gehry) 的自由線性模式,在設計的過程中,先製造具象的自由模型,再以以航太工業使用的繪圖工具捕捉還原其曲線,完全的以心性的自由來創造建築,如同雕刻家般的削減捏塑形式,完全以『心性』引導的設計過程,無任何的公式,只是純粹的自由表現形式創造,數位是實踐心性表現的工具。這兩種數位設計路數,可以說是在嚴謹的數學理性與自由心性的兩端。

通用空間 Universal Space

『新建築技術的傑出成就之一就是取消了牆的分隔功能。』 …… 密斯 范德羅 Mies van der Rohe 通用空間(Universal Space) 最早由Mies van der Rohe所提出,來描述一種在大跨度單體空間中多種機能通用的概念,他在當時用了一張1937年格倫·馬丁飛機組裝機棚的照片,蒙太奇地來說明如何在一個大空間中容納各種使用活動。因此通用是不針對個別空間的特殊性加以區別對待設計,以不產生排他性。 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在1997年以自由彈性的概念贏得仙台媒體館的競圖案,以一個正方形透明的玻璃方盒、以幾乎去除了所有固定式隔間來容納所有活動的彈性,取而代之的是以各樣活動隔屏來建構不停變異的活動圈,實踐了通用空間的終極版本,使得空間不再有固定隔間因而能隨著機能代謝,在仙台媒體館的設計中將空間的定義(無論在區隔機能或是形式上)都試圖減到最低因而達成了自由,無相而真實地實踐了日本前代建築代謝派的理念。自由的重大關鍵之一在於『均質 Homogeneous』這個建築觀念的達成,均質與異質 Heterogeneous Vs. Homogeneous 在建築上作為對比的概念,均質建築指的是在建築中達成相同而滲透到全體的空間均質,不去做出異化的區別設計,以單一的空間語法來達成統一均質,是以減法的策略來達成均質。而異質化指的是在一個建築內的個別的空間中極力去設計出差異化的區別,而創造出樣態的豐富差異度,異質化的設計策略一直是從古典建築及至前現代建築中思考的狀態,按照空間中的各別線索去創造出空間的特質,是一種以多制勝 more is more 的設計策略,但均質與異質兩者矛盾對立難容。 當仙台媒體館建築出世之後,一方面代表著純正國際樣式的平反。在以影像為主導的建築世界中,當代建築過多受到影像與媒體的影響,追求強烈而複雜的型式,因此方正簡單的建築中所擁有的基本美德便被忽視。對於豐富與複雜的追求可以說本來就是人類的一項根深柢固的性格,因而追求在一個建築中創造出更多而異質的空間而以豐富為美。但為何均質與異質會成為建築中是否『自由』的關鍵?撇開除了因為實質的區隔自由及使用的因素之外,更是因為均質的建築去化了所有不必要的『差異』這件事,在減少差異化的過程中而使得建築能回歸到最基本的空間樣態,而使得人能感受到『無/少』所帶來的淨化與自由,這與藝術上的極簡主義的精神有著部分的疊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