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都市主義即是將景觀和城市視為整體。將地景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城市中的景觀,並非邊緣化,隨時可被替代的次要空間;相反地,它們具有最為根本的價值。』..........詹姆士 寇納 James Corner
荷蘭建築師 阿圖 范艾克 Aldo van Eyck(1918~1999),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1972年之間,在阿姆斯特丹市開發了一百多個開放式的兒童遊樂場,開始了將兒童遊戲的觀念置入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之中,在那之前都是需要收費的私人空間, 范艾克 在遊樂場中放置了攀爬鐵架、欄杆、沙坑、高低跳台以及給父母坐的長椅板凳,那些現在公園中常見的圓球形或是方形的攀爬鐵架,就是他所發明的,他遊樂設備設計的觀念是“開放功能”讓兒童自發攀爬探索其行動的可能性,激發小孩的創作力。他在《The Child, the City, and the Artist》(1962)一書中,提出的設計思維是同時考慮兒童、城市與美學的雕塑性格,這樣的設計是對這三者的設計思考,而成為城市景觀主義的開端。
將城市中廢墟開發成公園的案例,這一觀念在近代的城市復興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力,英國的曼徹斯特是最早將市中心的工業運河廢墟改造成運河公園的案例(1996),紐約由廢棄高架鐵道改造成公園的HighLine Park (2008)成功地在城市中創造出空中公園,除了綠地也透過景觀重新詮釋了舊建築空間的關聯。
將建築與景觀聯合起來討論是近代建築討論中重要的關鍵,建築學家貝里培沙和帕拉克(Anita Berrizbeitia and Linda Pollak)在《內在與外在:建築與地景之間》(Inside Outsid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一書中,討論建築與景觀連結的各樣情境,書中以「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插件」(insertion)、「互補」(reciprocity)、「材質性」(materiality)、「擴閾」(threshold)、等分類探討,建築與景觀共生並存。
而城市中的廢墟改造又在建築與景觀之外再加上了時間與記憶的向度,增加了建築文本的豐富性,在既有的土地與場域上再創造新的場域,在「主體與土地」(figure and ground)、「量體與虛體」(mass and void)、「基地與場域」(site and field)、這些二元意涵上隱含了地景的主體性,成為豐富的『歷史景觀都市主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