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 是隱喻之人,哲學家只對真理的意義有興趣,所以要超越文字表相,詭辯者玩弄空洞的語言,而詩人則在意語言的多重涵義以隱喻為代表』.........雅克‧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宗教建築一直是探討建築精神向度的一個重要建築類型。無論東西方的古典建築,宗教建築的表現皆以直接具像的方式敘事表現宗教精神,西方教堂以聖經故事作為設計的文本具形雕刻出聖經故事,東方寺廟則以壁畫佛像來作為建築精神的主體,以直接敘事具象的方式表達宗教。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便揚棄了具象表現,建築不再須再負擔象形機能,宗教建築轉以形上的方式抽象地傳遞宗教精神。
前美國Cranbrook 藝術學院設計系系主任 Michael McCoy 發表的「產品語意學──後工業設計師:科技的詮釋者」中,提到比喻設計手法的分類: Simile(直喻、明喻)、Metaphor(隱喻、暗喻)、 Metonymy(轉喻)、和 Allegory(寓言)。
而應用『比喻』設計邏輯到建築上的解釋可以分為這幾類:
直喻 (Simile):A 是 B ,例如一座佛像建築、高跟鞋教堂,是形象直接的複製。
隱喻(Metaphor):A 像 B , 例如螺旋般的摩天大樓、一棟如修女帽般的教堂,是更模糊的具像。
轉喻(Metonymy) :A 有關 B ,例如皇冠之於國王,佛經之於佛法,以另一象使觀者產生聯想。
寓言(Allegory) :超越A與B的弦外之音, 水池之於重生、廢墟之於毀滅,使觀者更多額外的想像。
從羅馬萬神殿中用光隱喻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中的彩色光影,傳遞關於聖經創世紀中『神以彩虹作印記』的『隱喻』。而堪稱現代主義後最重要的宗教建築作品,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水之廟 Water Temple,則藉由往下進入橢圓形的蓮花池,呈現蓮華再生的佛教精神,使人產生寓於象外之想像,算是少數宗教建築中可以達成以『寓言』傳遞宗教精神的作品。『比喻』一直是建築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工具,亞里斯多德說:『比喻是詩人的最佳工具』,比喻以一個已知來說明建立另一個未知的關聯,因此與詩一樣,建築的詩性,便在於超越符號自身的疆界有多少,喚起額外的想像有多少。台灣人習慣以說明建築像是什麼來作為介紹建築的說法,但卻反而誤以為建築設計是要做出像什麼,而才會出現像竹子、像天燈、高跟鞋教堂這樣的建築。但建築不是創造出像什麼的物體,而是關於令觀者想像到什麼,而那只有寓言能做的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