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可居的雕塑』......康斯坦丁·布朗庫希 Constantin Brancusi)
雕塑大師 布朗庫希 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 曾說『建築是可居的雕塑 Architecture is inhabited sculpture』 ,布朗庫西是繼奧古斯特·羅丹之後,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被譽為現代主義雕塑先驅。建築雕塑之間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古典建築使用雕塑作為建築的一部分,到現代建築擺脫方盒子的限制之後,啟發了雕塑與建築的空間關聯,建築成為空間的雕塑。
我們無需辯證什麼是建築與雕塑的差別,除了實用的機能之外,其他並無差異,因此除非我們認為建築應該理性的節制所有機能之外的視覺需求,否則建築的雕塑性必然因而產生。但重要的岔路可能在於不應將建築物視為雕塑創造,而是將空間視為雕塑,建築的本質在於空間,而不在外在的體積形式,建築應是以空間作為雕塑對象而不是建築物的外觀雕塑,這樣的事與空間無關,可能多數建築都誤解『建築是可居的雕塑』中的建築指的應是空間而建築物,關鍵在於『可居』這個指涉的內部而非外部詞義。
建築師在思考建築時,會出現兩種並存的思考模式,一面是關於『空間關係』:建築師需要思考出配置空間的組織模式,空間與空間之間的排列關係,這時引導著這些思考的可能是機能、動線、組織秩序等等。但另一面則是『空間形式』,關於如何真實建構出這個空間所要的幾何、材料、結構,等形式上的思考。前者是理性地尋找實際機能需求的解答,後者則是感性的形式追尋,如同雕塑家一般的以主觀意志創造出形式,建築中的雕塑性便在此時產生,任何建築都無法免於這兩極思考的追尋。在建築設計中這兩者的思考並不是先後的生產次序,不是先決定著空間關係再將外觀加以雕塑化的設計過程,如果是這樣的設計次序,則最終將難免落入建築外觀雕塑化的陷阱,建築尋求的是空間關係與空間形式兩者合一的解答,如果不是將空間關係也視同為雕塑對象,使空間關係本身即成為了形式。如果只是將建築的外觀而非內部視為雕塑形式的對象,而我們在其中體驗到的空間仍將一如在一般的辦公大樓中的無味,建築外觀再如何的炫目魅惑,如果缺少了內部性的空間,建築將僅成為一座大型的地景雕塑。『建築必須是雕塑,正如雕塑就是建築,因為建築和雕塑一樣會改變空間。』這是在2016年在台北舉辦的阿爾瓦羅.西薩Alvaro Siza亞洲作品展中,作為展覽主旨的引文。建築必須是雕塑,因為它同時改變了內部與外部空間,兩者對於建築有著相同的重要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