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虛構了無限的作品或行動。問題不是如何完成一個皺摺,而是如何使之持續不斷,使之穿透極限,帶向無限。這是因為皺摺不只表現所有物質,伴隨層級、速度和不同向量,使之成為表現性物質,而且皺褶決定和產生形式(Forme),它使之成為一種表現形式(forme d’expression),〔...〕,基因元素或無限變化的線、無與倫比變化的曲線。』...........德勒茲 Gilles Deleuze《皺褶:巴洛克與莱普尼茲》, 1988
皺摺這一建築上的幾何概念,一路從流態Fluid、折疊 Fold、衍生到幾何連續的拓墣學 Topology, 這一建築概念可以說相當程度的主導著近期的當代建築。
數位建築浪潮之後,受到數位工具的引導,當代建築有一部分受到了『皺摺』這個形式概念所主導,當然皺摺這個概念只是人以其形式附加上去的形意解釋,但以這個形式所散發出的設計,卻相當大程度的開散在當代建築設計的競技場,再進而使皺摺一詞成為空間設計所關注討論的主題。
當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在人生晚期以一部書來論皺摺,在《皺摺:萊普尼茲與巴洛克》 ( Le Pli, Leibniz ét la Baroque, 1988),這作為德勒茲外觀理論的起點,原本描述物質擠壓現象的皺摺,比喻成『殊異點系列的多重部署』,皺摺無止盡的來回運動,從一個皺褶到另一個皺褶,以此作為起點再繼續無止盡地運動,並非出於自身繁殖而是出自異質等元素,所造成的重複無限。無止盡返回自身的運動動態狀態,因而延伸到事件與外觀理論,這樣的抽象連接,指向時間 (Chronos) 無止境重複迴圈的純粹流變狀態。
『巴洛克虛構了無限的作品或行動。問題不是如何完成一個皺摺,而是如何使之持續不斷,使之穿透極限,帶向無限。這是因為皺摺不只表現所有物質,伴隨層級、速度和不同向量,使之成為表現性物質,而且皺褶決定和產生形式(Forme),它使之成為一種表現形式(forme d’expression),〔...〕,基因元素或無限變化的線、無與倫比變化的曲線。』...........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皺褶:巴洛克與莱普尼茲》198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