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造自然需要一定的態度,必須沈靜地接受植物自身的動力。』.........吉爾斯 克雷門 Gilles Clement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中將未經人類改造例如山川溪谷的自然稱為「第一自然」,而把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稱為「第二自然」例如庭園城鎮,而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在認識論中統稱為自然客體,是人類存在認識改造的對象。
法國景觀設計師、植物學家的吉爾斯 克雷門(Gilles Clement)提出『第三地景』(Third Landscape)這一概念,第一地景指的是天然未被破壞的地景,而第二地景指的是人造景觀,『第三地景』指的是那些人類使用過殘留下來的遺址,如鐵道、廢棄工廠等,因為不得進入,因而成了不受人類干擾的後自然地景。而相似的,芬蘭建築學家 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曾提出『第三代城市』(Third Generation City)的概念。第一代城市指的是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城市,第二代城市指的是工業革命之後人與自然開始進入獨立與隔離的發展狀態,而第三代城市是再利用前代城市的廢墟並且以自然作為連結的城市。
人類大範圍的工業擴展,從第一世界到第二世界移民般地在各地建立起各樣的工業設施,但擴張之後農村、工廠、住宅等廢墟化的狀況在世界各地出現,但人類似乎對於廢墟束手無策,而第三代城市並不站立在建造新的自然建築的思維上,而是以廢墟自然的概念試圖提出一套新的共存法則,共同解答自然與城市這兩項時代議題。
人造與自然這個原本是兩個相異的兩端,在人類過去的建築中一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而漸漸地在二十一世紀的開端建築懂得更多的將自然納入建築,使自然成為人造的一部分,自然扮演著配角的角色,而在未來的建築發展中,可能逐漸演化到人造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在建築中以自然生長的空間為主體的建築觀。
無論是第三地景、第三自然或是第三城市,談的都是再佔領的概念,現在的都市需要思考一種如何重新在舊有的都市空間中建立自然,而不單單只是在建築中的,而是如何在老舊市區、狹宰巷弄這樣的真實都市空間中的鬥爭,不是在馬路電燈桿上掛盆栽的那種自然,或許是如吉爾斯 克雷門 Gilles Clement 所言『面對人造自然需要一定的態度,必須沈靜地接受植物自身的動力。』是關於如何主動找出植物自身的動力,現今流行的那種人造綠化塑膠植生牆甚至是綠屋頂都不具備有植物自身的動力,因而缺乏真實的生命,一如約翰魯斯金在《建築的七盞明》中所謂虛假與偽飾的欺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