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偏好形隨力量』......赫爾穆特·揚 Helmut Jahn, 德國建築師
1990年代,英國高科技派的風行,以Richard Roger及Renzo Piano 共同設計的巴黎旁畢度中心為起點,裸露的結構、裸露的管線,將現代主義中:「裝飾即是罪惡」以及「Form Follow Function」這兩句天條做了極致的演繹與聰明的逆襲,自此開啓了高科技浪潮。其後Norman Forster 的香港匯豐大樓,不似旁畢度中心的管路構造真實裸露,雖然也是結構外露,但大概是歐洲人骨子中忍不住不去雕琢一番的民族性,便開始精心雕琢起了螺絲及各樣管路接頭起來了。表面上守住「裝飾即是罪惡」的現代主義天條,骨子裡還是在意「視覺」,可惜了人類好不容易才參悟擺脫了建築「注重外表」的這事。
結構是建築之根本,自人類開始學用石塊砌牆,拱形的形式便相應而生,形式跟隨結構而生,木構有木構的形式,磚構有磚構的形式,材料與力學決定了建築的形式。而自有建築伊始,結構即是形式的。羅馬萬神殿的圓頂,它既是結構也是形式。巴黎聖母院的立面圓形拱卷、飛臂,它既是結構也是形式。中國古典木構建築屋頂,它既是結構也是形式。在那個未有鋼材的年代,形式還擺脫不了重力與材料的限制,形式跟隨材料特質與力學產生。
工業革命後因鋼材及混凝土的使用使得形式得以自由,形式脫離了結構的限制。但也因結構的自由,從此結構便成為數學而非感性的設計。一旦建築設計沒以結構作為主要凝視設計的對象,必然會輕易落入「框架系統 Domino system」這個歷史的大發明與大陷阱之中,設計從而落入方體樓板空間的組合或是進入皮層設計的窠臼,而非建築本質空間的創造。偉大的現代建築,一直都不只是皮層的創新而已,而是空間的創新,而空間的創新必由結構的創新開始。而誠實的表現出力學結構是建築必備的美德。
結構之道是將材料作最適特性的設計。每一種材料都有其力學特質,例如:混凝土擅長抗壓力、鋼材抗張力、木頭強韌、薄膜適合曲面,運用材料的力學特長進行空間幾何的創造。結構之道是聰明地應用最少的材料達成最大的效果。結構之道是在構造中看見力學的傳遞,而不是將結構包覆在貼皮的建築背後。
留言
張貼留言